擒纵器时钟的半世情缘-陈凯歌

发布者:钟表设计官方

       陈凯歌1945年10月18日出生于浙江乐清大荆镇。1963年开始在大光明钟表社工作1969年10月受调参与“苏州手表”生产筹备工作,被安排在装配车间,车间工艺员、技术组组长,后又调手表总厂技术科工艺员、技术科副科长、装配分厂技术厂长等。

  1989年又调苏州轻工业研究所,担任手表壳、生产经营部长。1993年到在苏州市政协的支持下创办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并任所长,次年参与创立中国计时仪器史学会并被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为“苏钟”非遗传承人,陈所长曾主笔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钟表的书籍----《钟表》,发表了诸多计时相关的论文、书稿,还仿制出近代宫庭钟、清代苏钟二十余种。



  回溯至三国时期,苏州曾有位名叫陆绩的科学家、军事家,仿照张衡水运浑象,制作过“苏式水钟”。作为苏州的单位,我们一直想把这一可视为“苏州造钟缘起”的标志性计时仪器复原,可惜时间久远,寻探所得资料甚少,目前尚未如愿。这次尝试制作“水力驱动的擒纵器时钟”,可看作是对前辈陆绩的一次致敬。

  作为国内复原制作水运仪象台最早的机构,我们一直很想更直观地把控制其精准走时之核心曝光出来。因此借本次大赛,我们力图大刀阔斧扫除繁冗,主要着眼于传统计时仪器与大二针显时的无缝衔接。而钟体全外露式设计,更暗含研究所让人们能更直观感受到古法计时的运转方式,并当场检验其不逊于现代科技报时的精度之期望。

  想法无限美好,实现起来却并不轻松。大概归咎于水力枢轮的匀速转动所要求达到的工艺标准十分苛刻。



  2008年西班牙世博会,我所制造的微型水运仪象台就曾入选参展团,代表中国亮相于世界舞台上,广受各国游客好评。囿于当时略逊的技术条件与严苛的时间限制,那台1/20比例的精美水运仪并不能运转,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自那时起十年来,应各地邀约,我们走访四处展览,也曾见过林林总总的袖珍水钟。但它们普遍以恒定细流持续冲击转轮提供动力,并无擒纵结构,技术含量低,计时误差较大。

  凭机械计算把原尺寸按比例缩小10倍(或更甚)而造出的微型枢轮,却无法像期望的那样保持长时间稳定运行,罔论再向新添齿轮组持续输送动力准确报时,这一技术问题曾长期横梗在陈所长心头,带来的窘境,也着实困扰研究所各位同仁多年。



  2018年我们下定决心集全所之力,制作新型(可展示内部结构的)1/14比例微缩水钟产品,受挫的风险并没有降低。为攻克这一难关,技术小组内的工程师重新测绘,据新型软件内模拟重力运行计算出符合力学原理的微缩零件参数。再由工匠凭手感依数据制作零件、调整试验。过程是艰辛的,每个核心零件都必须在确保能发挥其自身作用的前提下,兼具内部结构外展后所带来的美观要求。特别是为了让微缩的水斗可以像在原先大小时一样承重倾覆,工匠们付出了多出数倍的时间与努力。单个迷你水斗斗壁厚薄均由资深匠人凭经验手工打磨,反复组装尝试,才换来各个水斗都符合标准,保证整个擒纵器时钟完美运行万无一失。



  这次水力驱动的擒纵器时钟作为我们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选送的参赛作品,其设计理念概括的来说即“中西合璧”。当今世界信息交换方式日新月异,整个世界正加速融合中。我们作为长期研究古代科技文化、长于复制先人智慧结晶的从业者,希望借这次参赛,把中式计时仪器中传统之水动力、作为机械钟表擒纵机构鼻祖的神秘结构与当前通行的西方一天二十四时报时结合起来,以完整易懂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能获准入围本已是一种荣幸,终获银奖更可谓喜出望外,感谢各位评审老师的厚爱。此次参赛过程中,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专业。赛会时间流程清晰,区域划分明确,各位工作人员朝气蓬勃认真负责,让来宾们身心愉悦。参赛期间,全国钟表界同仁难得齐聚一堂,共同观摩数十种创新产品,还能互相深度交流心得体会,让我们深感启发、受益匪浅。

  衷心祝愿中国(蓝光杯?漳州)钟表设计大赛,能作为钟表界的风向标杆,持续举办下去。祝“中国自己的钟表大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获奖作品赏析

银奖



作品名称:水力驱动的擒纵器时钟

获奖作者:陈凯歌

推荐单位: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

设计理念:

  水力驱动的擒纵器时钟(以下简称“水钟”)核心部件--铜铸枢轮主轴采用轴瓦这一复古技术,100%由水力驱动整套装置。

  水斗承接流水以为源动力,受限于天锁、格叉、天权、天衡等部件,定时倾覆,从而牵引整个枢轮匀速转动,创造性展现整个结构协同擒纵功能。

   精英工匠采用至臻传统工艺细心打磨零件,控制枢轮的径向、端面跳动,保证其旋转的稳,转化为走时的准。

  整个水钟全铜制作,附带红木底座,长44.4厘米,宽26.3厘米,高47厘米,大小适宜,兼具实用效果与艺术价值,是中国独有的钟表计时文化之具象体现。